办理股票配资 何以重庆丨在南滨路“遇见”活力南岸(中)——创新活力
发布日期:2025-02-08 21:14    点击次数:201

办理股票配资 何以重庆丨在南滨路“遇见”活力南岸(中)——创新活力

告别陈美金,踏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办理股票配资,沿着南滨路步行十余分钟,依山而建的下浩里闯入我们的视野。

循着蜿蜒曲折的小道、层层叠叠的梯坎前行,一栋墙壁上写满诗歌的老房子映入眼帘,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驻足品读。忽闻耳畔传来轻快语调,循声望去,只见一位面庞瘦削、精神矍铄的长者,正在向游客介绍这些诗歌的来龙去脉。一番交谈后,我们得知,他是这栋老建筑曾经的主人——如今63岁的“下浩六哥”。

“下浩六哥”名为黄文轶,在家中排行第六,因自出生就居住在下浩,附近居民便亲切地称呼他为“下浩六哥”。

当我们询问起老房子的故事,黄文轶顿时来了兴趣。他轻轻抬手,指引我们向对面看去,那是一座近3米高的白色石雕牌坊,牌坊上赫然写着“武昌中华大学”。

“我家以前是武昌中华大学的临时校舍。”黄文轶说,“抗日战争时高校西迁,我父亲黄国均让出住宅给学校办学,并提供物资支持。从1939年武昌中华大学搬迁至此直到抗战胜利,学校曾经有多位教师住在我家。”

展开剩余69%

抗日战争胜利后,尽管武昌中华大学等内迁的高校或合并或迁回原址,但高等教育的种子却从此在南岸播下。

几年后,南山上,一所培养邮电通信人才的学府在此“发芽”,它就是现在的重庆邮电大学。

谈到重庆邮电大学,就不得不先说说黄葛古道。这条绵延于山峦间的古道,不仅是古时的交通要道,还承担着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抗日战争时期,原国民政府交通邮政总局便被设置在古道旁的黄桷垭邮村。

1950年3月,东川邮政管理局邮政人员训练班在黄桷垭邮村正式开办。于南山“新苗落地”、在南岸“扎根壮枝”,重庆邮电大学肇始于此。

“在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创新历程中,1978年和2000年是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重庆邮电大学前任校史馆馆长高永青站在一面满是奖状的荣誉墙前说道。

1978年,邮电部第九研究所(现重庆邮电大学)研发的24路脉冲编码通信设备、30/32路脉冲编码通信设备、30/32路脉码通信系统配套仪表获评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该校由此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祥地”。

2000年5月,由重庆邮电学院(现重庆邮电大学)与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研发的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批准为世界3G标准之一。

高永青说,当年科研团队与大唐电信公司工程师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的几十份文档中,“有三分之一出自重庆邮电学院”。

当下,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势头强劲,承担国家级项目590余项、省部级项目14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500余项,为信息通信相关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6万余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

在重庆邮电大学所在的南山脚下,南岸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了数所高校扎根于此、串珠成链,这些高校所在道路被命名为“学府大道”。

由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重庆工商大学,建有废油资源化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研究平台;因修筑川藏公路的历史需要而创立的重庆交通大学,在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寒区冻土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儿童教育研究院……

学府大道是一条青春飞扬、活力迸发的创新大道。从这里走出的学生,许多都选择留在南岸安居、就业、创业,乐当“南岸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截至目前,南岸区共有高校6所,在校学生超12万人,全区科创平台数量达226个。

历史积淀与未来创新办理股票配资,如同长江与嘉陵江这两条河流,在南岸交汇融合、奔腾向前。如今,随着重庆市高等院校布局由“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南岸区校地间、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已成常态。

发布于:北京市

Powered by 2023国内配资平台排行-2023最新配资平台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