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悄悄变热,囤了一个冬天的脂肪,即将重见天日。很多减肥的朋友都在苦苦管住自己的嘴炒股十倍杠杆,要么一斤没掉,要么半途而废。总觉得这个肥真是太难减啦!
过两天(3月4日)就是“世界肥胖日”了,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Changing Systems, Healthier Lives),呼吁大家将关注点从个人转移到塑造我们健康的系统上。
广东肥胖率低≠无肥胖风险
近年来,中国国民的肥胖率与超重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然而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三省(广东、广西、海南)却显得与众不同。根据卫生部门的最新数据,广东的成人肥胖率仅为16.4%,远低于北方省份的高油、高热饮食模式。尽管如此,巨大的基数意味着绝对的肥胖及超重人数依然不容忽视。
在广东,尽管传统饮食以清淡著称,但现代生活中「隐形肥胖习惯」正悄然蔓延:比如早餐肠粉的酱汁热量高;加餐的烧腊的皮下脂肪多;日常凉茶加糖、把糖水当日常甜品;夜宵档的“一盅两件配油炸鬼”,甚至老广最爱的“老火靓汤”看似养生也实则高钠。
但有时候,变胖可能不光是因为管不住嘴。无意识养成的一些吃饭习惯,正在让你不知不觉长更多的脂肪!更多广东人正因“无意识加餐”“边刷手机边吃”等习惯逐步迈向超重。
4个无意识习惯
可能会越吃越胖
01 一边喝水一边吃饭
发表在《Appetite》的一篇研究指出,边吃饭边喝水的习惯,会降低饱腹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吃下更多的食物。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吃的食物种类比较单一,每多喝一次水,就容易吃下更多的食物。
经常边喝水边吃饭的朋友都知道,一般来说,一边喝一边吃还会降低咀嚼次数,吃得更快。不知不觉吃得更快,也会间接成为长胖的诱因。更别说就着可乐下饭,简直是一些人最爱的吃饭习惯。
02 吃播视频下饭
而自从短视频诞生以来,刷着吃播视频下饭的简直已成习惯了。而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在看到美食图片时的反应程度很大。其中有 41% 的参与者,对美食图片的反应更大。也就是说,越爱看美食类的图片和视频的人,越有可能在期间吃下更多的东西。
03 临睡前大吃大喝
同样的高热量食物,吃得时间太晚,体重会增加得更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在睡眠时间的代谢过程,往往更有利于脂肪的储存而不是消耗和氧化。
进食时间越靠近睡觉时间,吃进去的脂肪,就越有可能囤积。所以,吃饭不要太晚的关键是,尽量在睡眠时间前 4 小时吃完最后一餐。既保护血糖,也不容易发胖。
03 干饭速度太快
感觉身边总有那么一个人,吃饭快得好像吸尘器。大量的研究发现,吃饭太快的人,体重和 BMI (身体质量指数,用来衡量肥胖程度)显著增加。
等到吃了更多的东西下肚,后知后觉才发现自己吃撑了。科学家发现,快速进食可能导致在胃部感觉到饱腹之前就吃得过多。
如果 4 条你都没中,恭喜你!你将越吃越瘦!下次记住了,吃什么很重要,怎么吃也很重要。
让我们从改变吃饭习惯开始,而不是从控制食欲(太难了!)开始,建立一个正向循环。
原来肥胖不只是个人问题
怎么才能降低肥胖率?
但长期以来,世界一直通过一个狭窄的视角看待肥胖问题,往往将责任放在个人身上。但实际情况是,肥胖,从来不只是个人问题!失败的系统——健康、食品、监管、政府,以及城市设计,正在推动全球肥胖率上升。
要塑造一个健康的系统以应对肥胖问题,需从多维度打破传统“个人归因”的思维局限,通过政策、城市规划、食品产业等系统化改革,构建支持健康生活的环境。
比如食品工业与市场监管可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广告投放,强制食品标签明确标注热量与营养信息。
建设步行和骑行友好型城市,增加公园、绿道等运动设施。如荷兰奥斯陆通过自行车道设计将肥胖率降至10%,证明城市设计对健康行为的引导作用。广州等城市可借鉴,将早茶文化区与步行街结合,鼓励餐后步行消食。
减少快餐店、奶茶店在社区密集分布,推动“健康餐饮示范区”建设。例如,武汉在社区推广本地新鲜食材供应,减少居民对高油盐外卖的依赖。
医疗体系可创新推广“一站式减重门诊”和“多学科肥胖管理3.0模式”,整合营养科、内分泌科、心理科资源。例如,济南市中心医院通过义诊提供代谢减重手术评估,帮助患者科学减重。
企业可设立健康食堂、提供工间运动时间。例如,安利通过“大健康社群”赋能员工,形成健康习惯的社交支持网络。
媒体避免将肥胖污名化,转而宣传健康体态多样性,并通过案例(如广州小伙因奶茶外卖致重病)警示无意识饮食习惯的危害。
将健康教育融入学习课程,中小学开设营养与运动必修课,培养下一代健康意识。例如,武汉在校园推行“饮食与运动教育计划”,从儿童期阻断肥胖风险。
对此,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哦~
编辑:Selex
图文来源:南方日报、丁香医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
下一篇:没有了